中山市2020年卫生健康工作要点
2020年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十三五”发展目标的决胜之年,也是基本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收官之年。今年全市卫生健康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落实中央、省和市的决策部署,坚守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初心使命,坚定“抓党建、强基层、建高地、促医改、保健康”的工作思路,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推动卫生健康工作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着力在创新机制、狠抓落实上下功夫,在提升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上下功夫,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持续完善“大卫生、大健康”医疗卫生大格局,努力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为中山实现“三个定位”、打造珠江西岸医疗卫生高地目标打下更加坚实的健康基础。主要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党对卫生健康事业的全面领导,推动全系统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发挥好政治优势,用实际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工作各方面全过程。
突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坚决把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落到实处,牢固树立政治机关意识,坚决履行政治领导职责,完善落实“两个维护”各项制度。建立卫生健康系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加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和全体党员干部终身课题,形成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长效机制,锤炼全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
突出强化政治理论学习。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坚持和完善党组“第一议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研讨、专题调研、理论宣讲制度,严格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在学懂弄通做实上取得新进步。要把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推进卫生健康制度创新和治理能力建设,形成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新气象。
突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落实全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展“四大攻坚行动”,推动机关党建和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全面实施党建工作“四有”工程,选树一批优秀案例和示范单位。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培育一批先进党支部,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全面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设省级示范点。健全民营医院和卫生社团组织党建工作机制,落实联系点制度,扎实推进“两个覆盖”质量提升。
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落实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规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业党建文化。坚决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第一责任,强化正面宣传,增强行业宣传舆论引导。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面开展党风政风评议,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加强廉政纪律教育,发挥以案为鉴、以案治本作用,持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深化巡察和审计整改,健全重点岗位重点领域防控制度,严肃监督执纪问责,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紧抓 “双区驱动”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医疗卫生事业创新发展高地。
打造大湾区西翼医疗高地。围绕打造珠江口西岸医疗卫生高地、区域医疗中心定位,对标广深、江浙等先进地区,加快区域卫生资源发展规划研究,充分对接大湾区医疗卫生布局,提升全市医疗卫生发展特色和优势。加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和资源供给,高标准谋划建设广东中山湾区国际医疗城,高标准推进市综合医院、市儿童医院以及市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推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大云康集团等机构合作,着力打造高端医疗服务集聚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山)ECMO救治中心建设,提高我市危急重症抢救水平,提升综合医疗服务能力。加强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镇区医院能力提升工程、社区中心建设等任务。争取相关医疗先行先试政策落地,打造立足中山、服务湾区的医疗服务共享平台。
加快高水平医院建设。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组织领导,着力对接省三级公立医院激励计划,推动一批医院达到全省第一、二层次奖励标准,促进“一院一策、差异发展”。推进市人民医院在治疗临床研究、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妇科内镜技术、心血管病病诊治、麻醉与围手术期医学、肿瘤诊治、代谢疾病诊治等领域发挥领军作用,提升全市疑难重症及高精尖诊疗技术水平及高水平科研能力。支持市中医院在发展脑血管病防治一体化、中西医结合肿瘤诊疗、关节外科和运动医学、骨科矫形与重建上发挥中医专长优势,打造在国内居于先进水平的中医医院。鼓励市博爱医院加强新生儿急救中心、儿童危重症救治中心、危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市积水潭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小榄人民医院要分别制订方案,聚力在高素质人才培育、高层次平台建设、高水平成果产出上有新突破,建设布局合理、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一流学科群,加快形成区域医疗中心、综合三甲医院和重点专科医院梯次发展格局。
加强医学教育和科研能力建设。深化医教协同,推进基层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大麻醉、儿科、康复、精神、全科等紧缺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狠抓规培质量,保障住院医师合理待遇。完善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创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和省重点实验室。筑牢医务人员坚守科学精神和伦理道德意识,促进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开展适宜技术效果评价,强化卫生健康适宜技术管理。
推动中医药创新传承发展。贯彻中央《意见》精神,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研究制定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以市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为基础,加快建设高端中医药实验室,积极开展中医药制剂应用研究。继续完善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提升镇区医院中医科、社区中心中医诊疗区、基层中医馆建设,改善中医药服务基础设施和医疗条件。优化中医服务定价机制,合理调整中医服务价格,完善中医院、中医科运营补偿机制。彰显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中的优势,将中医药深度融入深化医改和健康中山行动,充分挖掘中医药的健康文化、经济、人文等多元价值和功能,推动中医药进社区、进家庭、进课堂,全面弘扬中医药文化。
(三)聚焦资源高效优质配置,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要针对医疗卫生资源“碎片化”、职能重叠、投入分散等问题,坚持以“三医联动”改革为抓手,深入推进基层卫生综合改革,优化全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推动全市医改向深挖潜、向纵突破。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提高群众获得感为改革导向,巩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成果,学习福建三明市医改经验,增强医改工作的统筹协调,按照全省行动部署和路径规划,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落实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扩大范围工作,以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为突破口,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放大改革效应。坚持补短板、强弱项、提水平,精准分析现状,按照改革任务倒排工期计划。培育一批改革试点,力争多点突破、百花齐放,推出一批可复制、能推广、群众认可的地方经验。
全面推进资源和服务整合发展。推动基层医卫融合发展,整合健康促进、疾病防治、医养结合等资源,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为居民提供全周期全方位健康服务。推动完善镇区疾控机构功能,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推动落实医共体自主权和“六统一”管理,协调推进人事薪酬、药品供应、医保支付、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等改革措施,切实解决医共体“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联而不通、上热下冷”问题。力争6月前,实现所有镇区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年底前,在小榄镇基础上,全市至少新增3个镇区初步建成紧密型医共体,所在镇区住院率达到85%左右。
强化信息化建设平台应用。要加快研究和适应互联网和5G技术给诊疗服务、健康管理带来的新变革,结合“数字政府”改革部署、“互联网+医疗健康”工作安排,完善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使用监管机制,构筑“智慧医疗”综合性技术支撑平台。加快基于5G应用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体系,探索发展 5G远程医疗模式。推广居民电子健康码建设应用,推进健康服务“一码通”。推动互联网医院、网约护士等项目建设,构建健康医疗线上线下一体的服务网络。全面实施妇幼、疾控等业务信息系统升级改造,初步实现业务工作和监管手段信息化。优化信息便民惠民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可及性和便利性。
(四)围绕补短板强基层,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推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加强社区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和优化内部管理,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度,引导居民在基层就医。继续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不实行收支两条线”“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绩效管理”、人员“统招统管统用”、绩效工资“两自主一倾斜”“六个允许”、赋予院长“用人权、做事权、分配权”等政策落地。继续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基层行动,加强基层机构医疗服务质量控制,推动检查检验结果互认,促进医学影像资料规范共享。
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各镇区要落实属地责任,千方百计引才留才育才,让基层工作者事业上有希望、生活上有保障、情感上有温度、社会上有地位。发挥市级专家领头人作用,牵头建专科、带队伍。深入推进人才“组团式”帮扶,完善三甲综合医院帮扶基础薄弱的镇区医院措施,帮扶团队深度参与医院管理和学科建设,精准提升受援医院服务能力。继续深化基层卫生机构职称人事薪酬制度改革,拓展基层卫生人才职业发展前景。
全面抓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完善签约服务激励机制。年底前,实现全市建档立卡的特殊人群、重点人群签约全覆盖。统筹做好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改革后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工作,加强镇区公共卫生机构指导,做好项目资金拨付监管,提高项目实施效果,确保经费及时足额发放到人。研究制定信息化监管评价机制,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服务优质、人民满意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示范点。
全面落实健康扶贫任务。今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确保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是“硬任务”“军令状”。要保持攻坚态势,加强对口帮扶的昭通市、三礼村等地区健康脱贫力度,加强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完善健康扶贫长效机制,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努力让每个扶贫对象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继续抓好医疗卫生援疆援藏、东西部扶贫协作等任务,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持续加强重点领域和重点人群卫生健康服务。
实施健康中山行动。推动成立健康中山推进委员会,制定健康中山行动方案,全面推开18项专项行动,将推动行动的任务要求融入到全市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中,实现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将行动指标要求融入到卫生创建和健康城市(村镇)建设中,打造一批健康乡村示范村。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国家卫生城市、省卫生镇巩固提升力度。引导医务人员转变服务方式,动员全社会加强健康科普宣传,不断提高群众健康意识。要研究落实健康广东行动监测和考核方案办法,坚持“一手抓责任落实、一手抓考核评价”,提升全市各部门、各镇区共同行动合力。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加强疫苗接种管理行动,推进预防接种信息系统、疫苗储存运输冷链和预防接种单位建设。推进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紧急医学救援预案、机制、方案和操作流程,加强和规范信息报告。强化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加强登革热防控,严防鼠疫、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输入性疫情。对于当前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各镇区各医院要始终保持高度警惕,要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迅速做好防控准备工作,做好春节防控工作,特别是疾控部门要加大监测力度,严格按照国家方案开展监测,对发现疑似病例第一时间排查,准确做好信息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虚报,各医院迅速组织最强医疗力量,集中救治,做到早诊早治。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省情教育,加强老年优待,提升“银龄安康行动”保障。举办“中山市第四届老年人艺术节”,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动医养结合工作,推广试点镇区建设经验,做好家庭病床建设,探索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推进安宁疗护试点、老年人心理关爱试点,提升老年人健康管理能力,实现健康老年化。
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促进婴幼儿照护服务健康发展。健全完善标准和体系,落实托幼机构登记和备案管理办法。强化人口动态监测,开展全面两孩政策实施综合评估,落实家庭发展奖励扶助政策,构建支持家庭生育的制度体系和社会环境。优化妇幼健康服务。强化母婴安全五项制度,推进妇女生命全周期和儿童生长全过程健康管理。实施新一轮城乡妇女“两癌”免费检查项目,扩大“两癌”免费筛查项目覆盖面。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创建一批国家妇女健康特色专科。加强产前诊断及辅助生殖监管,继续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推动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管理。
强化职业健康综合管理,推动各镇区各单位和各相关部门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规制度,推进职业病防治机构和监管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粉尘危害专项治理要取得明显成效。扩大职业危害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监测覆盖面,做好放射卫生工作,强化病例诊断质量控制,提升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
(六)加强整体规划、综合施策,着力提升医疗卫生行业现代化治理水平
高标准编制卫生健康“十四五”规划。要从全市高度找定位,跳出行业看发展,对标“双区”,放眼全国,客观分析当前所处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结合全市“四标四实”人口状况、镇区组团发展规划、城市建设布局、东部环湾带发展,科学研究全市医疗资源布局,优化医疗资源投入结构,完善医护人员搭配,做好市“十三五”卫生健康规划终期评估,科学编制“十四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规划、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提高规划的可控性和可行性。把今后五年、乃至十年全市卫生健康重大发展战略谋深谋实。
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强化全市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进一步完善医疗质控体系,扩大质控工作覆盖面,落实单病种质控工作。组织实施诊疗指南、技术规范、临床路径,继续对器官移植、高压氧、血液透析、口腔、医疗美容等高风险科室开展质量评估。完善医疗机构感控管理体系,保持感染防控工作的严管态势,继续压实医疗机构管理主体责任,加大感染防控监测工作力度,进一步降低院感发生率,杜绝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全面加强医疗废物处置管理,落实超负荷医疗废物临时处置措施,加快建立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血液管理工作,健全无偿献血激励机制,落实临床用血直接减免工作,推动发放电子献血证,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公民献血积极性。
全面开展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建立完善全市公立医院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第1 季度完成2019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6 月底前开展二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进一步强化医院公益性导向,提高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推动医院提升人、财、物、技术等核心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精细管理,提升医疗、教学、科研等核心业务供给效率。继续推动医院章程试点工作,推动医院外部治理与内部管理有效衔接。切实改善三级公立医院提供的服务内涵、技术创新程度与功能定位不匹配问题,加快应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微创技术占比和三、四级手术占比。
全面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管。严格规范医疗行为,落实国家关于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指导意见,遏制过度医疗检查,加强临床实验室管理和检验结果互认,规范高值医用耗材使用。深入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推进公立医院“厕所革命”行动,持续改进群众就医体验。严格管理医院运营,加强直属医院经济运营指导,完善总会计师职责和工作机制,推动有条件的二级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岗位,督促指导各级公立医院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经济风险控制。开展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开展打击欺诈骗保、规范医疗行为等专项行动,抓好“以案促管”工作和“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抽查。加强综合监管体系建设,稳定卫生监督执法队伍。压实医疗卫生机构消防安全责任,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坚决打击医闹和伤医事件,维护医护人员尊严和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