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关于中山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125101号提案答复的函
市无党派人士:
你们提出的《关于强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的建议》(第12510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市财政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一、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一)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发展,能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优质、公平、便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我市历来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重要讲话精神。根据省委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部署,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和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市委市政府在新一轮镇街事业单位改革中,保留了镇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牌子。中心负责落实传染病防控工作措施,完成传染病防控工作任务,开展应对传染病疫情、食源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工作。平均配备约80名事业编制。
(二)完善疾病防控工作机制。我市已建立以疾控机构为中心、医院为支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网点的“三位一体”联合协作的疾病防控工作机制,形成闭环式疫情联防联控运行模式,确保疫情防控零差错。明确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含各级疾控和医疗机构)作为法定传染病的责任报告主体单位,增加医务人员直接报告渠道,完善三级审核制度。发生传染病疫情时及时通过“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进行网络报告,市疾控中心及时进行审核,并对传染病预警信息进行及时处理。
(三)加强应急处置队伍建设。我市积极组建应急处置队伍,包括防控专家和流行病学调查队伍和核酸采样队伍。省级防控专家队平战结合,统一调配。拓展流行病学调查人员数量,组建市级流行病学调查队伍。从25个镇街、市直属医疗机构抽调1330名专业技术人员,组建全市新冠疫情标本采集工作队伍,为发生疫情后需要立即进行的大规模社区排查提前做好准备。同时对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测技术、消杀与院感控制实操培训;强化体外膜肺氧合机(ECMO)、呼吸机使用以及病毒序列分析等特需人才、特殊技能的培训;持续加强“两支队伍”的常态化培训和演练,确保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各项医疗应急工作能保证随时能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四)面临的困难挑战。同时也面临公共卫生体系人才储备不足、医防结合工作进展缓慢、激励机制不足、公共卫生经费保障不足等问题,通过各承办部门的共同努力,这些问题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得到有效缓解,为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提案办理工作取得的主要成效
(一)积极采纳“积极探索医共体新模式”的建议
我市积极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通过由医共体统一招聘、调配人员,统一岗位配置和薪酬分配制度。根据《关于推广小榄镇医改经验推进我市镇区医疗共同体建设的意见》(中府办〔2018〕41 号)、《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19〕18 号)等文件精神,医共体内实行行政、人员、 财务、质量、药械、信息系统六个方面统一管理,其中“统一人员管理” 明确为医共体内部人员由医共体统一招聘、培训、调配和管理,着重要求医共体内实行全员岗位管理,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人岗相适的原则,实现合理轮岗、统筹使用,同时明确医务人员收入由医共体自主分配,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核心,打破单位、层级和身份区别,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内部分配机制。
我市持续抓好“医联体”建设。一是推动市属医院以专科联盟形式参加医联体建设。例如,市人民医院牵头组建了胸痛专科联盟、内分泌专科联盟,并与16家镇区医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市中医院组建了中山市中医院专科联盟;市博爱医院组建妇幼专科联盟;市第三人民医院与各镇区医院组建精神病专科联盟等。2017年以来,市属三甲医院已派出一百余名专家下沉社区,开展帮扶行动,确保患者在镇街能及时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二是科学设计各级医疗机构联合模式。推动所有镇街在“三不变”(资产归属不变、财政拨款渠道不变和职工身份不变)、“三统一”(统一调配资源、统一管理制度、统一信息平台)原则下,组建紧密型医联体(即医共体)。各镇街均已成立由分管领导或镇街卫生健康分局局长任理事长的医共体理事会,均已成立实体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有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参加医联体建设,初步实现医疗卫生人员双向流动、诊疗信息互通、医学检验及大型检查资源共享。例如,小榄镇已探索形成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建设的“小榄模式”,并曾获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报道。目前,小榄镇已拥有两家大型的综合医院,成立了小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先后建设了19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现每个社区至少拥有一家上规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年均门诊量约180多万人次。两家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形成良好的双向转诊的机制,建立了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患者上转至医院治疗,无需挂号和排队,在检查诊治、住院等方面享有优先政策;患者病情好转后可顺利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后续治疗、康复。
2019-2021年,累计安排市级预算资金3.24亿元用于支持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等各类医疗机构的发展,其中1.6亿元用于支持高水平医院的建设。在积极探索医共体新模式的背景下,鼓励各镇街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和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的要求按原渠道做好资金保障,并督促医共体合理高效使用财政资金。
(二)积极采纳“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制改革”的建议
我市积极探索出台实施“公益一类财政供给、绩效公益二类管理”政策,2018 年,我市先后出台了《中山市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试点方案》(中人社发〔2018〕272 号)和《中山市进一步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实施细则》(中人社发〔2018〕234 号)等薪酬制度,一方面要求镇街落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另一方面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绩效工资水平高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 50%,允许从收支结余中提取不高于 60%用于增发绩效工资,允许高层次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薪酬分配方式,进一步完善了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薪酬制度,同时要求推动编制内外人员同岗同酬,最大限度凝聚合力促进单位和谐发展。
2020年8月26日,省委编办印发了《关于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的通知》(粤机编办发〔2020〕335号),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职能,重点强化村(社区)健康教育,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疫源地消杀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对所辖村(社区)的防控管理,涉疫重点人群的健康监测和管理,以及指导辖区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病媒控制等工作。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实施等工作;可结合实际设置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与健康教育等方面的专业性内设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人员编制不得低于编制总数的30%。下一步,我市将抓紧落实文件精神,指导督促各镇街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科学合理设置公共卫生和相关业务科室,按照比例配足配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进一步强化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禀件处置能力。
(三)积极采纳“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议
2019年,我市建成中山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包含即“1111462”工程,主要包括全市健康医疗一卡通管理、一张卫生专网、一个数据中心、一个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全员人口、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计生管理资源库;加强信息化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健康服务、药物使用、综合管理、计划生育6项业务中的深入应用;建设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健全的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标准体系2大体系。该平台汇总全市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数据,实现全市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医院或社区中心医生能调用平台汇聚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了解居民在全市所有医疗机构的就诊记录。为我市大数据应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调研先行,分步实施。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项目,我市将先进行多方面调研,研究项目可行性。我局将联合市政数局、疾控机构、慢性病防治机构、职业病防治机构,研究项目方案,得出项目方案后,按电子政务项目流程进行申报、评审、采购、建设。
2019-2021年,市财政局安排公共卫生有关信息系统的维护经费合计326.285万元,用于相关信息系统的光纤线路、基础设施、网络系统和设备、服务器以及网站和终端设备等的维护;合计安排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和管理经费合计180万元,重大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督处置经费14.8万元,在公共卫生领域为全市智慧城市“一体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下一步,我市将本着“专款专用”“厉行节约”的原则,充分利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预算资金,不断完善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化管理系统。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关心支持。
中山市卫生健康局
2021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