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市卫生健康重点工作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必须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展现新作为、发挥新作用,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和永葆“闯”“创”“干”的作风要求,牢牢把握卫生健康工作的政治属性和业务属性,强防控、补短板、优供给、抓质量、强党建,统筹疫情防控与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展现新担当,实现新作为,扎扎实实迈好牛年第一步,确保“十四五”健康中山建设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方面,要以“五个强化”,抓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当前我们仍面临境外和国内中高风险地区输入风险,疫情防控仍是头等大事,我们要深刻认识防控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充分认识当前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做好与病毒长期斗争的准备,持之以恒抓实常态化疫情防控,确保疫情不发生规模性输入和反弹,严防社区传播、多代传播、医院感染发生,巩固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一)强化重点人群重点场所风险管控到位。重点人群防控方面,对中高风险地区来市人员落实“四个一”健康管理。对有国内疫情高风险地区旅居史、当地全域封闭管理地区的人员,一律实施集中隔离健康观察和核酸检测;对有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旅居史的人员,严格实施14天社区健康管理,居家不外出并进行核酸检测;无居家条件的,实施14天集中隔离健康观察。要落实进口冷链食品从业人员个人防护和健康监测“三强化三覆盖”要求;对涉及冷链食品、隔离场所、口岸进货、发热门诊、流调检测、外籍船舶、粤港跨境、市场海关等从业、服务、工作人员,开展健康监测和定期全员核酸检测。重点场所防控方面,压实疫情防控“四方责任”,对医疗机构、两站一场一港口、隔离酒店等13类重点场所和人员环境开展常态化监测。尤其要持续加强集中隔离场所管理,落实硬件改造、人员转运、后勤保障,严格执行工作人员“十个必须”、场地“四个严格”、隔离人员“七个落实”、加强管理“七个强化”要求,坚决防止人员思想麻痹松懈、培训管理不到位、风险防护不落实等情况发生。要指导完善学校、托幼、养老、福利、监所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做好大型群众性活动常态化防控,落实“四个原则”,即谁举办谁负责、分级分类管理、动态调整、“四强化一提倡”。
(二)强化医院感染防控。要认真吸取相关案例的深刻教训,坚持院感“零容忍”的要求,持续改进辖区内医疗机构感染防控管理的质量控制,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院感防控六级督查制度。严格实施预检分诊、完善发热患者转诊机制,落实病区规范设置、清洁消毒工作,细化具体操作方案和指南。要把好“入口关”,严格执行探视、陪护制度,减少人群聚集、严防交叉感染,持续开展全员感染防控培训工作。各级医疗机构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部署抓落实,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一旦发生事故,严肃通报问责。
(三)强化聚集性疫情应急处置准备。对照国家《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处置指南》和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相关工作流程图》,进一步查缺补漏,健全“属地处置、区域协作、高效联动”机制,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和应急演练,做到报告要早、反应要快、科学精准、措施要实。我市已建立核酸城市检测基地,24小时检测人次最高可达200万份;各镇街要摸清底数、做好预案,确保采样检测人员、物资试剂设备到位。要切实加强实验室监管,完善质控考核、生物安全、复检复核、人员培训、结果反馈等全链条管理,确保检测结果准确。要发挥公安疾控“三同时”流调机制作用,开展多链条追溯分析,“人、物”同查,摸清疫情传播脉络,及时切断传播途径。要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加强健康促进,落实个人防护,减少人群聚集。
(四)强化监测督查和信息报告。发挥门诊(诊室)和药店诊所“哨点”作用,强化“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监测、高灵敏排查、高水平管理、高要求督导”,完善监测体系,提高预警能力,落实报告制度,健全奖惩机制,把这道防线筑得更牢靠。健全常态化监督检查工作机制,适时开展对隔离场所、医疗机构、城乡基层的督促指导。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完善疫情监测报告工作,严格执行“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坚决避免瞒报、漏报、迟报的情况发生。
(五)强化新冠疫苗接种任务落实。加强组织保障,按照“稳妥有序、知情同意自愿”的原则,落实属地组织实施主体责任,优化接种便民服务流程,保质保量完成疫苗接种任务。根据疫苗供应情况合理安排接种,及时做好调剂保障,统筹做好接种人群衔接,优先保障已完成第一针接种人员的接种工作。配齐配强人手,落实岗前培训,严守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把握接种禁忌症,减少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强化医疗救治保障,严格落实驻点及留观规定,出现异常情况时要迅速启动预案,全力实施救治。要审慎规范做好疑似异常反应监测调查处置,加强舆情监测,规范信息报告,未经批准不得私自发布传播相关信息。
另一方面,要统筹做好卫生健康重点工作。
(一)补短板,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一是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制定出台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相关政策文件,健全和完善职能清晰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统一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强化镇街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镇街社区联动工作机制,构建市、镇(街)、村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完善疫情监测多点触发预警机制,增加医务人员直接报告渠道,拓展专业、部门、社会信息报告渠道。创新医防协同,建立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提高公共卫生人才队伍能力,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管理。二是提升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实施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三年行动,推动健全监测预警、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升市镇两级疾控中心风险研判、检验检测、流病调查、决策处置水平。推进市疾控中心实验大楼和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中心、传染病住院楼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公共卫生风险评估和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三是加强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启动制订艾滋病、结核病、精神卫生、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十四五”规划。坚持多病共防,盯牢登革热、流感、诺如病毒感染、手足口病等急性传染病防控。加强免疫规划工作,提升疫苗流通和接种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精神卫生、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四是提升职业病监测和处置水平。大力推进职业健康宣传培训,做好国家重点职业病监测任务,不断提高基层风险监测能力,加强高风险企业监控,对严重超标岗位实行常态化治理。
(二)优供给,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一是推动构建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强基层,推动镇街建立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提升镇街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能力,形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高地,推动区域中心医院建设,在我市设置若干家区域中心医院,并按照国家三级综合医院标准建设,集中建设成为学科门类齐全、医疗设备精良、医疗人才集聚的区域中心医院,形成立足片区、辐射周边、服务全市的优质医疗协作服务圈。登高峰,推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对标省高水平医院建设标准及优势学科标杆单位,在市人民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基础上,力促市中医院、市博爱医院启动高水平医院建设,力争将三大医院建成医疗水平卓越、专科优势明显、一流人才集聚、科研创新活跃、管理水平高效、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的高水平医院。二是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加强二、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健康促进与教育以及重大违法违纪行为等纳入考核范围。加快推进建立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落实“两个允许”要求,完善薪酬总量核定、内部绩效考核和收入分配办法,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三是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建设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三甲医院全面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智慧医院建设向二级医院延伸。充分利用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等技术,落实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开展分时段预约诊疗、检查检验结果查询等便民惠民服务。四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强市建设,启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制定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政策措施。加强镇街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和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能力再提升工程。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预防和康复中的作用,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互联网+中医药”发展。五是完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迎接并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推进健康中山10项专项行动,提高群众健康素养水平,努力保持我市主要健康指标在全省先进水平。加强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提升基层职业病防治能力,巩固尘肺病防控攻坚成效。六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人口监测和研判,推动优化生育政策与相关经济社会政策的配套衔接。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落实省十件民生实事“免费实施出生缺陷筛查”。推进托幼机构建设,提升婴幼儿照护服务水平。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做好老年友好社区创建工作。推进家庭病床、安宁疗护试点、老年人心理关爱等工作,推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质扩面”。七是做好健康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落实“5年过渡期内保持现有健康扶贫政策基本稳定”政策要求,做好西藏林芝工布江达、云南昭通4县、潮州医疗卫生对口帮扶。
(三)抓质量,防范化解卫生健康重大风险。一要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服务同质化水平。开展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限制类技术使用和高压氧、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专业的安全评估。强化生物安全监管,有效防范和化解风险。筑牢医学伦理红线意识,加强临床研究管理。推广改善医疗服务“五项制度”“十项创新举措”,加强诊疗行为和药事管理。做好医疗卫生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平安医院建设。提高社会办医服务质量。以“公立医疗机构经济管理年”为契机,提高医院运营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水平。二要加强医学科研教育质量管理。完善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市级以上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优化医学人才培养规模结构,健全医学终身教育制度和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建设和师资培养,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三要加强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完善综合监管协调和督察机制,健全机构依法执业自查、行业组织自律管理的制度体系。抓好卫生监督体系规范化建设,建立“信用+”“互联网+”综合监管方式。四要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提质升级办事模式、创新政务服务对标机制、全面拓展电子证照应用等方面,落实各项改革工作任务,大办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和高质量政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专家评审制度,规范公共场所承诺制审批流程。
(四)强党建,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构筑更加坚强的战斗堡垒。一要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强化党建责任担当,推动各级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党建工作主体责任,做到常研究、常部署,上下联动。把支部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建设工程来抓,提升支部党建工作的整体质量。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组织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生动鲜活的讲好卫健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践行初心使命。探索建立市级卫生健康系统党群服务中心。深入开展模范机关创建,铸造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二要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上来,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持纠“四风”与树新风并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入整治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建立良好医德医风。三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加强本系统干部队伍建设,拓宽引才渠道,广揽优秀人才。积极开展本系统干部选拔任用及职级晋升等;推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培养造就高素质卫生健康系统干部队伍。